首页 > 安全资讯 > 安全文件资料 > 重大危险源监控

[下载地址]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

 

序号

内容

页码

1

目的

2

2

范围

2

3

相关文件

2

4

定义

2

5

权责

2

6

内容

2-12

7

使用表单

12

8

附件

12

 

版本

变更描述

制作者

制作日期

A0












会 签 栏

会签部门

技术部

业务部

生产部

财务部

管理部

资材部

会签者







制作者

审核

核准

生效日期















一、目的:

为识别在生产活动中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对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进行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为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建立目标、指标,制定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范围:

本公司范围内均属之。

三、相关文件:

     

四、定义:

      

五、权责:

5.1 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批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

5.2 管理课: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

5.3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及评价工作,提交管理课;落实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措施。

六、 内容:

6.1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6.1.1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其:

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七种类型(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公司可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承包商、供应商、回收商、外协)的业务活动。

6.1.2 确定环境因素的步骤

a.  选择公司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b.  确定该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c.  确定环境影响。

6.1.3 环境因素的分类

a.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b.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c.  相关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6.1.4 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a.  客观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b.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有明确规定的;

c.  相关方有要求的;

d.  其他。

6.1.5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6.1.5.1 采用工艺流程分析的方法识别环境因素,同时可采用现场观察作为识别方法的补充,运用工艺流程分析追溯根源找到污染源,从而对“源”进行控制。各部门分析工艺流程的每一操作单元,进行物料平衡及能源计算,分析无聊毒性及生产管理状况,发现污染点。

环境因素的描述可仿照以下范例的方法进行:

生产过程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空调使用

电的使用,氟利昂的使用

消耗能源、破坏臭氧层

切割

粉尘的产生

污染空气

机器修理

润滑油的使用

土壤污染

6.1.5.2 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可从如下各方面(不限于)获取信息:

a. 作业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生产设备、装置引发的环境因素(包括分包商自带、租用等非本公司的设备)。如: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触电、火灾、爆炸、静电、雷电、误操作、维修及异常紧急情况等;机械设备b. 及其它设备的运动零部件、工件、操作条件、检修、误操作、误运转等设施引发的环境因素。如:建(构)筑物的结构、防火、防爆、采光、运输通道等设施;重要设施如变电站、油、气库房及其应急设施、码头等设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施的环境影响情况。

c. 有机废气、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等污染排放。

d. 办公设施、事故应急设备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e. 公司周围的环境情况。

f. 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环境影响情况。

g. 报废设备设施及有害废弃物的环境影响情况。

i. 化学物质的危险危害情况。

6.1.6 将环境因素按“资源、能源利用”和“水、气、声、渣排放”分为两类分别打分评价。

6.1.6.1 “资源、能源利用”评价

1)“资源、能源利用”从“花费情况”和“利用情况”两方面进行打分评价。

A. 花费情况:

花费(万元/年)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

评价分数

5

4

3

2

1

B. 利用情况:

利用情况

严重浪费

较少利用或可大幅度提高利用率

部分利用或可提高利用率

大部分

利用

完全利用或无人浪费

评价分数

5

4

3

2

1

    2)评价分数分别登记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资源、能源利用)》上“花费”和“利用情况”栏。“综合评价分X”等于A B两项评分的乘积。综合评价分X=A花费×B利用情况

6.1.6.2 “水、气、声、渣排放”评价

1) “水、气、声、渣排放”中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不做打分评价,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水、气、声、渣排放)》中“备注”栏中注明“超标”,直接评为重大环境因素。

2) 其他按A“环境影响频率”、B“环境影响规模”、C“环境影响持续时间”、D“相关方要求”、E“污染严重程度”五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其中E项“污染严重程度”评价中,依据各类环境因素的不同,分为“废水、废气”“环境噪声”“化学品管理”“固体废物”“土壤污染”五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但取其中一个最高分值作为评价点参与计算。

A 环境影响频率:

频率

连续发生至每天一次

每天一次至每周一次

每周一次至每月一次

每月一次至每年一次

一年以上

评价分数

5

4

3

2

1

 

B 环境影响规模:

规模

全球性影响

地区性影响

社区性影响

厂区性

影响

岗位影响

评价分数

5

4

3

2

1

 

C 环境影响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

不可恢复

半年以上可恢复

一周至半年可恢复

一天至一周可恢复

一天内可恢复

评价分数

5

4

3

2

1

 

D 相关方要求:

关注点

全球性影响

地区性影响

社区性影响

厂区性

影响

岗位影响

评价分数

5

4

3

2

1

 

E 污染严重程度:

(1)废水、废气

排放值与标准比值(%)

100~90

90~70

70~50

50~30

﹤30

评价分数

5

4

3

2

1

注:无标准项,评价分数按“1”计算

 

(2)噪声

排放值与标准之差△[db(A)]

﹥-2

-2﹤△≦-4

-4﹤△≦-6

-6﹤△≦-8

﹤-8

评价分数

5

4

3

2

1

 

(3)化学品管理

危险度

极端危险

很危险

危险

轻微危险

无危险

评价分数

5

4

3

2

1

 

(4)固体废物

年产量

≧100

100~10

10~1

1~0.1

﹤0.1

评价分数

5

4

3

2

1

 

(5)土壤污染

污染度

广域性严重破坏

局部严重

破坏

广域性一般污染

局域性污染

几乎无污染

评价分数

5

4

3

2

1

环境因素评价总分=A×M,M为B、C、D、E中最大值项,评价结果登记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水、气、声、渣排放)》“综合积分X”栏。

6.1.7 重大环境因素的判定

a. 对于资源、能源利用,X≧15评价为重大环境因素。

b. 对于水、气、声、渣排放,M=5或X≧15评价为重大环境因素。

 

6.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6.2.1 危险源分类

分类

内容

物理性危险源

a. 设备设施缺陷

b. 防护缺陷

c. 电危险源

d. 噪声危险源

e. 震动危险源

f. 电磁辐射

g. 运动物危险源

h. 作业环境不良(安全过道缺陷、照明采光不良、空气质量不良、气温过高或过低、气压过高或过低)

i.   标识缺陷(无标识、标识不清楚、标识不规范)

化学性危险源

a.   易燃易爆物质

b.   有毒物质

c.   腐蚀性物质

生物性危险源

a.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

b.   传染病媒介物

生理性危险源

a.   超负荷劳动(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

b.   健康状况异常

c.   从事禁忌作业

d.   辨识功能缺陷

心理性危险源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里、过度紧张)

行为性危险源

a.   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b.   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操作)

6.2.2 危险源辨识范围

  a. 各部门工作场所内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如:现场作业、办公室办公、外来施工等等;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供方人员、来访者)的活动;

  c. 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本公司及外界提供)。

6.2.3 危险源辨识方法

6.2.3.1 确定危险源时应考虑三种状态:

a. 正常状态:即公司处在正常的管理活动过程中;

b. 异常状态:即公司处在检修、停电、休假等特殊情况下;

  c. 紧急状态:即公司处在各种可能性的紧急情况下,如:发生火灾、爆炸、台风、重大传染疾病、食物中毒等情况。

6.2.3.2 确定危险源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a.各部门在对现场的、现有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时,也要看到以往曾经发生的事故、遗留的危险以及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性。

  b.各部门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开拓思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危险得到控制。

6.2.3.3 危险源辨识可以考虑(不局限)以下几种方式:

a. 询问和交流;

b. 现场观察;

c. 查阅相关记录;

d. 获取外部信息;

e. 工作任务分析;

f. 安全检查表;

g.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6.2.4 风险评价

6.2.4.1 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危险属于如下情况时,可直接确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a.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 不符合公司方针的;

c. 职工或相关方有过抱怨或要求的;

d. 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

6.2.4.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危险的大小,即: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分值。

其简化公式是:D=L×E×C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度不可能的事件发生概

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但在做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认为的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分数定为10.介于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所示:

 

分数值

含义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此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所示:

分数值

含义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暴露

说明:1.三通一平施工活动中E值取1;

2.基础开挖、开挖施工活动中E取2;

3.主体结构施工中E值取3.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事故发生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轻伤规定分数为1,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如下表所示:

分数值

含义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严重伤害

3

重大,伤害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危险性分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对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风险,也叫可容许风险;总分达到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及时整改,详细的危险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分数值

危害程度

危险等级

>320

及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停产直到危险改善

5

160-320

高度危险,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运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进行分析时,危险等级为3级、4级、5级的危险源为具有不可接受风险。

6.2.5 风险控制

a)对于识别出的危险源,被评价为不可接受风险的,可通过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可采用具体文件进行控制。

     b)对于识别出的危险源的信息,可为员工培训提供输入信息。

6.3根据以上要求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危险源辨识评价表》。